skip to main |
skip to sidebar
再看电视 --- hi-id 论坛
在有这个概念之初还不知道naoto,等概念完全形成时才看见了他的±0 。当时很多人也都对我说这太像了,但出乎我自己预料的是我并没有立即反驳解释。首先幸而这不是个商业设计,否则就有问题。再者,虽然在形象上2者非常相像,但在使用方式上和总体的概念定位都不一样。naoto的那款小液晶电视是为了追述和纪念显像管时代的记忆,而且在所有他的作品中,我觉得这是一款相对问题较多的设计。首先得说概念时好的,把一个较先进的技术与人们熟悉的形象符号相联系,可以多少减少人们由于对科技的抵触陌生所产生的不安全感。但在最后形象结果上做得并不十分理想,完全没有必要把后壳材质与前面的加以特别区分,还有诸多的按钮散热孔的细节处理,是不是可以考虑其他的解决办法,尽量保持外形上的纯粹。作为一个仅电话机大的小电视来说未免显得啰嗦琐碎了,并且其显像管的概念也由此被削弱了很多,显得“怪怪的”。要我说应该只做一个颜色,黑色,并且削弱前后壳之间的质感差别,保存更本质的形象符号。
在最终决定做这个电视之前我也反复的衡量过,到底要不要做出来(其实平时和别人撞车的时候也很多,但都选择放弃了)。最终还是决定做,因为作品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,要阐述的设计观点也不一样。而且只是一个讨论概念为主的方案,没必要坚决的回避形象重复。
很同意“标准美 ,并不是工业标准的标准(服从,妥协,扼杀可能性),而是激发思考物的一些本质的东西。” 但就我个人而言,一旦这种标准美的概念被大脑接受,在思考所有问题时都不能对它回避。再加上强迫症的关系让我容不得其他可能性的并存,在我现在看来,这件作品虽然有某方面的价值,但却是一个与标准美绝对的对立面。二者或许都有价值,但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恐怕是非此即彼的一种选择过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而上面 Sam Hecht 的电话在我看来还不完全属于使用状态与非使用状态的范例,因为它更倾向于功能层面的变换,在心理和形象上没有做到更充分的转换。我心里的范例是:
关于“标准美”的范例是大部分MUJI的产品: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